最新消息
首頁 最新消息
大學生村官荒地建實驗室讓科技與農田無縫對接 | 2022-08-22 |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news.sohu.com/20121216/n360552277.shtml" 組培實驗室需要無菌環境,但是,在山西長治市屯留縣,就有這樣一個建在田間地頭的組培實驗室,實驗室的主人是兩名大學生“村官”麟絳鎮中藕村黨支部書記沈永杰和河神廟鄉西陽村“村官”王統武。 這個組培實驗室是通過組織培養核桃苗,“就是雞和蛋的關系,一個雞生兩個蛋,兩個蛋生兩個雞,兩個雞再生4個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的研究生沈永杰這樣解釋組培核桃苗的原理,“一棵核桃樹能承載3000棵樹苗,這樣就能大大提高核桃的繁殖效率。” 沈永杰自信地說,這項技術,現在至少在北方地區,還僅僅用在科研上,沒有與生產實際聯系起來。 今年國慶節后,沈永杰就把專利申報材料從網上遞交到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但是一直沒有得到回復。“可能是快到年底了,人家工作比較忙吧。”沈永杰這樣安慰自己和合伙人,但是,手頭的工作始終沒有停止。 從研究員到村官 沈永杰2007年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主攻組培技術。今年春節,沈永杰跟導師通話,導師一直認為沈永杰還在原單位浙江蔬菜研究所工作。其實,沈永杰在那里只工作了一個月,3年過去了,一直沒敢告訴導師,自己現在的身份是村黨支部書記。 2007年,沈永杰被浙江蔬菜研究所錄用,有事業編制、待遇優厚,但是,他只干了一個月。后來,考慮到父母身體不好,只能“破釜沉舟,拿著自己的人事檔案回到山西。”沈永杰當時的想法是,回到地方上照樣干。 回到山西,沈永杰在一家煤礦企業做總經理助理,他始終覺得:“我學的是農業,應該從事農業,接觸農民。”就這樣,2008年的一天中午,他跑去報名參加大學生村官的招考,“從網上下載了幾套題看了看,運氣比較好。”沈永杰這樣調侃自己考上村官的過程。 即便到了自己向往的天地,距離沈永杰真正從事的本專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周圍很多人會覺得村官跟學高科技農業的研究生完全不是一個路子。 沈永杰做到了,那是在他走了很多“彎路”之后。“原來是想把我學的東西教給老百姓,到農村之后發現,我也要重新學習,新農合、勞動保險甚至是整理文字材料,都要從頭做起。” 2010年,所謂的幸運再次降臨到沈永杰頭上,他通過上級組織部門的考試,被公選為中藕村的村黨支部書記。與此同時,他的創業項目蔬菜花卉種植合作社也實現了盈利。 這些并不是他真正的夢想。 在田間地頭建無菌實驗室 沈永杰的機遇始于王統武。2010年冬,兩人在參加一次農業部專家調研會議后相識,會后,兩人談起了村官創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話題,談到了科技對傳統農業的提升。沈永杰讀研究生的課題是植物組織培養,一直夢想能學以致用,卻苦于沒有物質基礎條件。而農學專業畢業的大學生王統武對此技術也不陌生,并且知道臨近的屯玉公司有一個閑置多年的組培實驗室。通過縣委組織部的協調,沈永杰和王統武獲得了這個實驗室的使用權。 即便如此,這個廢棄的組培實驗室,因為周圍環境和硬件設施問題,想要起死回生,沒有巨大的資金投入,可能性也不大。 “屋里沒有取暖設施,自來水管不通,干完活兒連手都沒法洗;與實驗室配套的連棟溫室多年沒有耕種,荒草有一人多高。”沈永杰回憶,組織培養需要周邊環境沒有污染源,于是,重建組培實驗室要從修電路、修水路、鋤草開始。這是2010年12月后的事情。 最重要的組培設備還沒有檢修,錯開土地開荒時間,他們開始檢修廢棄多年的儀器設備,設備檢修有些出師不利。舊的高壓滅菌鍋漏水,兩人仔細檢查尋找到漏水處,但是無法修理,只能更換配件,后經和上海生產廠家聯系購買到了配件。可是將此處漏水點修好后,又發現了其他漏點。但是,廠家說此型號產品多年前已停產了,所需配件無處可找。 創業伊始的沈永杰和王統武沒辦法拿出幾萬元來重新買一個高壓滅菌鍋,看著原來的鍋,兩人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圍著它左轉轉右看看,一點點地想辦法,又一次次地否決。經連續多日修理后,終于想出可行的方法,找到替代材料將第二處漏水點修好了。 兩人興沖沖地連夜加壓試驗,但是無情的現實再次將他們的希望擊破,鍋體出現裂縫,無法加壓。 一而再、再而三的設備故障讓他們始料不及,故障難度一次比一次大,修復的希望一次比一次渺茫。 “體力的付出很容易恢復,難以尋找的是希望一次次地破滅后,重新引燃夢想的火種。”沈永杰說,當時,只能懷著“修好了設備,就是賺回來第一筆錢”的信念,圍著這個“雞肋寶貝”開始研究。 沈永杰和王統武拉著鍋幾乎找遍了屯留縣的師傅,沒人補得了,鍋被判了“死刑”。最后,他們找到在長治市清華機械廠工作的學姐,賴著人家做了一個配件,找工廠里的高級技工幫忙焊接好。 千瘡百孔的鍋補好了,控制電路又出了問題。沈永杰回憶,當時也惱不起來了,卻忍不住笑了,“能把你從鬼門關拉回來,難道還治不了這個腦梗嗎?” 這個實驗室終于一點點復活了,沈永杰以往只在實驗室里搞科研,現在卻建起一個實驗室,完全不是自己的專業。 拆東墻補西墻 從2010年年底接手廢棄的實驗室到沈永杰和王統武可以專心致志地做實驗,經歷了近一年的時間。2011年國慶節后,沈永杰和王統武終于可以在自己籌備的無菌實驗室里做實驗。實驗室配備了紫外燈、巴氏消毒設施,幾乎可以達到絕對無菌的要求。不過這個實驗室外就是大棚。當年冬天,實驗室連暖氣都沒有。 沈永杰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就是關于組織培養的,大流程都會,難在培養基的調制。“做培養基,就類似于排列組合,一次要做好幾百瓶的苗子,一個苗子要做好多組,量相當大,微量元素克數有時要精確到小數點后3位。”沈永杰跑高校、見教授、找專家、求支持,經過不懈地努力和多次實驗,他們在這個被命名為廣源組培工作室的實驗室里,成功育出組培核桃苗200余株。 現在已經有人打電話來訂沈永杰的核桃苗,他對這項技術的前景非常樂觀。同時,也有人問他要培養基的配方,沈永杰把這視作寶貝,不輕易給人。 從2011年12月到現在,沈永杰和王統武已經投入組培實驗室超過14萬元,這部分錢,大部分是從沈永杰開辦的蔬菜、花卉合作社的盈利中支出的。“核桃苗的培育需要3~5年,這期間就用花卉種植的錢來補貼組培實驗室。”沈永杰無法預料三五年之后的事情,但是,他覺得這樣做是有意義的,“一項好的技術不能只停留在科研階段,要投入生產才有更大的價值。” 幾天前,沈永杰和王統武在周圍人的“慫恿”下,報名參加了鄉鎮副科級選拔考試,這個考試倒是難住了他倆。“組培室工作有點多,我們沒看書,不過也不后悔。”沈永杰說,他們愿意把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到組培室,“如果有一天,下了崗,也要把該走的路走下去,無論多大困難,都會這樣走。” 沈永杰說,如果現在讓他離開村里,他于心不忍。當村官3年,沈永杰給村里硬化街道3.5千米,安裝路燈18盞;建設村民文體活動廣場400平方米,安裝中央大燈一盞;新修農村便民衛生所一處;鋪設自來水管道1500米;種植毛白楊900株,紅棗、梨、蘋果、桃等干鮮水果經濟樹600余株,新增綠化帶面積9000平方米……他在全村進行“分片調產”,劃分4個生產小組,一年后,各生產小組的總經濟收入比以往增長了10余萬元…… 沈永杰和王統武有一個夢想,希望能通過實驗室的“小藥瓶”,推動農民由傳統種植走向特色種植。核桃組培如果成功了,還能做草莓組培、花卉組培……兩人充滿信心,今年,實驗室通了暖氣,冬天他們也可以做實驗了。 關鍵字標籤:專業無菌操作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