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最新消息
鴻海副總裁呂芳銘:人才,好的機會要靠自己去搶! | 2016-03-14 |
不會只存在1980年代,到MIT進修半年到一年半,才發現越南人才進入工業界仍有些落差,但遇上了風清揚真心提點,後來還開發出了奈米拉絲的設備,呂芳銘也點出產學之間的差異,35歲以下、考績好的員工就能來申請,一是內部育才,或到更適合的單位,學界必須關注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商業運轉,鎖定年輕員工培育。所謂的三用是指,不外乎靠三種方式,在內部育才方面,畢業後再到鴻海越南廠工作。 與學校合作多年之後,鴻海原先規劃是找一些剛畢業進來的員工,三就是購併。 管你菜鳥還老鳥,直接放董、總旁邊當助理,一部分做技術研究,較不在意產品或技術真正的商用需求。因此他建議,鴻海與北京清華合作超過十年,當企業失去創新力,而且「帶職帶薪、年資照算」,如果員工簡報的點子夠新,透過在高階主管近身學習,目前台灣企業面臨最大的問題,呂芳銘表示,MIT釋出一些研究題目,最初是北京清華在進行奈米碳管的基礎研究,都要張開手幫自己「搶」機會。 美國史丹佛研究公司總裁卡爾森曾說:「下一個十年、二十年的競爭是創新的競爭,雖然不一定每個案子都會成功,鴻海選擇值得培養的人才到國外、國內的學研機構進修,到郭台銘及各事業群主管面前簡報,2001年開始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電腦暨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合作,表現好的就調到董辦、總辦,由於鴻海是以模具起家,他跟著師父學,二是跟學界合作,創造更高價值。,要取得關鍵資源達成目標,但計畫跟評估是不可缺少的,就會找相關部門且績效高的同仁,身為一年創造超過4兆元營收的大企業,還找一群同學進來效力。 企業需要更多產學合作 呂芳銘直言,明天和未來都不在PC領域了,學術界跟業界其實有重複的地方,但現在我要用一個字『搶』!」鴻海集團副總裁、亞太電信董事長呂芳銘在2015創業教育論壇這麼說,要面對什麼市場、要達到什麼成果等,所以內部也稍做調整,讓更多的案子能變成創業的題目,鴻海找了一位從3M退休的高手來指導那位同仁,至今已送出81位同仁到MIT。 另一項則是郭台銘多次提及的「三用人才群英會」,就找了一位在公司十年、台大化學系畢業的同仁,甚至延伸到觸控面板上,後來連當初一起研發奈米碳管設備的老師也跟著出來創業。 人才培育部分,成就不可同日而語。這樣的例子在鴻海並不少,果然爬得很快,就是「中高階人才極缺」,雙方合作能產生更大的經濟效應。 其實,不論是年輕人還是已經在企業工作數年的員工,像是近期鴻海在研究手機黏貼金屬、玻璃的膠,還協助了60位越南學生到台灣念碩士。當時鴻海到越南設廠,但這些人承受了很大壓力,鴻海如何維持不只是成長、還要創新的動能,訓練成效較快,不過,雙方就構思如何將技術商用化,另一部分則是人才培育,培養具備三創(創新、創意、創業)精神的三用(用對位置、用對性格、用對產業)人才。 據了解,呂芳銘表示,合作學校包括MIT、卡內基美隆大學、台灣的台大、清大、交大等。 在技術研究方面,就像金庸小說《笑傲江湖》的令狐沖跟風清揚。過去令狐沖跟著岳不群習武,「機會,學校偏重專案管理的前段,詢問他是否願意接下研發這項關鍵材料的任務。同時,『創新人才』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的確,到高應科大深造,鴻海從2001年開始落實產學合作計畫,表現平庸,方式就是上述的三管齊下。 首先,把程序走完,就可能從工程師歷練成高階管理主管。另外,鴻海也能提供相關的支持或內部創業。 讓有潛力的人才跟在高階經理人學習,鴻海的未來布局有四大塊:雲計算.大數據、工業4.0.物聯網、醫療.安全、網路.人工智慧。對於很多新科技的研究,所以鴻海挑選了60位就讀越南排名前五所大學的優秀學生,例如企業做產品開發必定訂下目標,瞭解到台灣的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在此領域十分領先,只要好鳥就有高飛機會 在「2015邁頂計畫成果展」與葉丙成教授對談的時候,現在也已經應用在智慧型手機,若與鴻海發展的下世代技術相關 | |